电话
习指出,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,是推动创新、促进就业、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。温州拥有41万多家民营企业,其中99%为中小企业。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,是落实中央、省市委决策部署,加快建设“创新浙江”“创新温州”,增强经济韧性的战略选择。当前,中小企业在推进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研发投入不足、技术储备薄弱等共性问题,而传统产学研合作模式往往周期长、投入大、门槛高,难以匹配中小企业短平快的技术需求。如何发挥地方高校贴近区域产业的“在地性”优势,因地制宜、因“企”制宜,构建低成本、高效率、快响应的轻量化协同创新体系,成为破题关键。
在创新的资源供给上,中小企业需要借助更多外部资源力量弥补资金、人才、设备等的不足;在创新的目标定位上,中小企业创新是生存驱动,聚焦某技术或产品弯道超车,多为工艺流程优化、设备改造升级等应用型创新,与高校“想合作但没底气没实力”;在创新的供需侧上,中小企业难以获知高校有哪些成果适合自己,对创新支持政策“不了解、够不着”,高校教师不知企业需要什么创新技术;在创新的风险承受能力上,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,更渴求“低成本、低风险”的合作。这让中小企业无法适应传统产学研合作的“重型”创新体系,对轻量化解决方案的需求尤为迫切。
轻量化协同创新体系的特征,一是精准化对接。聚焦具体创新攻关需求,建立“需求画像—资源匹配—方案定制”的闭环机制。二是低成本赋能。通过资源共享、成本分摊等方式,降低创新服务的时间、经济、人力成本。三是柔性化响应。通过短平快的服务流程设计,压缩项目对接周期,提升技术方案迭代频次,有效满足企业创新需求。四是生态化协同。突破校企二元模式,形成高校供给技术与人才、中小企业提供需求与场景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、行业协会促进需求整合、金融机构开展融资服务的多元协同网络。
构建轻量化协同创新体系,本质是通过机制创新重构校地企合作链路,为中小企业、地方高校、区域发展注入可持续的创新动能,形成三者共生共荣的生态闭环。
第一,搭建集成式协同创新平台。政府会同高校、行业协会统筹打造协同创新数智化综合服务平台,打破供需壁垒。一是资源共享管理,通过部门行业定期开展需求调研和企业自主申报,动态更新企业需求信息,同时整合各类资源信息,实时显示设备空闲时段、使用成本,支持在线预约。二是需求智能匹配,通过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处理等技术对中小企业需求进行标签化分类,面向场景加强跨界资源整合,自动匹配对应学科专业、教师团队和技术成果,为校企合作提供决策参考。三是项目协同管理,提供线上线下沟通、进度跟踪、成果管理等功能,实现合作全流程数字化服务。
第二,创新“轻量化”合作形式。一是菜单式服务,将技术类、管理类、人才类等项目拆解为独立的“服务包”,由企业按需“点单”。二是微项目合作,针对中小企业的设备改造、工艺优化、小批量试产等微创新需求,由高校教师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攻关,按周期、阶段性成效达成合作。三是协同式攻坚,聚焦专精特新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难题,争取“先研后股”“先投后股”等政策支持,由高校联合企业组建实验室、技术中心,以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。
第三,构建多维度人才协同体系。一是推进人才资源柔性流动。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以兼职、顾问、项目合作等柔性方式服务中小企业,深化“科技副总”机制,加强博士创新站建设,搭建校企对接平台。同时,加大高校聘请企业“产业教授”力度,通过校企“人才双聘”,共育研发团队、共建科研平台,共享研发成果。二是强化产教协同育人。对接温州“5+5+N”现代产业体系,根据企业需求开设“微专业”,培养亲产业、懂技术、强实践、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。三是培育技术经纪人队伍。培养一批“知政策、精技术、会管理、懂金融、明法律、通市场、擅转化”的技术经纪人,当好“科技红娘”,推动校企项目合作,打通科技成果转化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第四,完善全链条保障机制。一是强化政策支持,撬动多元投入。探索科技创新券等做法,企业申领到的创新券可用于向服务机构购买技术研发、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。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,采用“股权投资+阶段退出”模式,推动优质项目落地见效。统筹推进金融保险服务和产品创新,推广“科创指数贷”“专精特新贷”“创新险”,降低融资门槛、创新成本和试错风险。同时,搭建政产学研金对接平台,定期举办科技创新项目路演,推动社会资本与优质项目精准对接。二是优化绩效评估,突出导向引领。对地方高校考核注重应用导向,将“企业满意度、成果转化率、区域贡献度”作为重要测评维度。三是加强载体建设,夯实硬核支撑。引导头部企业与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,与全市大孵化器集群建设融合贯通,对接温州现代产业集群,布局科技转化中心,设立概念验证平台、中试熟化平台、创业孵化基地、众创空间等,构建“创意产生—概念验证—中试孵化—市场对接”的全链条服务生态。
【本文系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《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与协同路径研究》(项目编号:2025C25039)的阶段性成果】